【人間社 李盈瑩 彰化報導】
彰化社區大學持續推動環保教育與永續理念,舉辦「114年度秋季班公民素養周講座」,11月6日以「低碳飲食與健康生活」為題,邀請中華民國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專任講師黃萬華主講,近百位民眾踴躍參與,學習推廣健康飲食及食品安全教育。
黃萬華指出,現代人長期暴露在自由基、塑化劑與食品添加物的威脅中,往往因過量加工食品、外食習慣及環境污染導致「慢性發炎」與健康失衡,自由基的生成原因,包括紫外線、壓力、化妝品、作息不規律、空氣污染與高油高糖飲食,這些都會加速老化與疾病風險。
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低碳飲食,從減少加工食品做起,避免過度依賴便利商店微波食品、塑膠容器與保鮮膜,改用陶瓷或玻璃餐具,並支持在地當季食材、減少食物里程,就能同時達成健康、節能與環保的多重效益。
以長壽國家的飲食習慣為例,皆以天然食物為主,顯示健康與低碳並行的重要性。如日本沖繩居民習慣每日攝取苦瓜、豆腐、納豆與蔬菜等天然食材,苦瓜含有苦瓜皂苷與多種抗氧化成分,能幫助整腸、降血糖並改善慢性發炎,是天然「低碳又抗病」的代表性食物。
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實是腸道,掌管超過七成免疫功能,若長期飲食不當、作息失衡,容易破壞腸道菌叢平衡,引發慢性發炎、便秘、過敏等問題,甚至與肥胖、糖尿病、大腸癌等疾病息息相關。
黃萬華提醒,應重視「腸道健康四要素」清除宿便、調整菌相、補充營養、養好益菌,建立良好的排便與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少油少鹽、適度運動,並補充益生菌,皆能幫助腸道恢復健康、強化免疫系統。「低碳飲食與健康生活」講座由「快樂學口琴班」李照民師生群演奏樂曲〈秋蟬〉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