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 劉美汝 彰化報導】
彰化社區大學副校長妙宥法師為提升學員公民素養宣導生態環境永續教育,由彰化社區大學主辦「114年度秋季班公民素養週講座」,11月4日邀請「講客廣播電台–愛農people」節目主持人溫珈乙講授「永續農業–玉米的藝術與價值」,社大主任如輝法師帶領近100位師生聆聽受益。
如輝法師說,玉米可做爆米花、碳烤玉米、玉米濃湯等零嘴及料理,除了吃還可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透過溫珈乙講說及現場手作DIY「玉米殼小品花」,希望大眾能把再生的喜悅和生態環境永續知識帶回家。
溫珈乙指出,台灣早期農業社會飼養家禽家畜,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是飼料的主要食糧來源;病蟲害鍬形金蟲把玉米啃得光光,慣行農業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造成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響應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讓土地可永續一直使用,留給後代子孫幸福生活的環境,是每個國民的責任。
玉米是高效率的農作物,會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對減緩地球暖化有貢獻;永續農業提倡輪作,玉米的根系深能翻鬆土壤,增加有機肥;收成後的秸稈是絕佳的綠肥,可減少化肥使用。分析玉米筍和玉米的關係及營養價值差異性,玉米筍屬蔬菜類,玉米屬全榖根莖類,兩者都富含多種營養素,一年四季皆可栽種。
溫珈乙將回收玉米殼再利用,教導大家手作DIY「玉米殼小品花」,取玉米殼嫩葉片,裁寬2公分搓成索狀對折、1公分寬5條,取玉米殼老葉片,剪成大拇指長寬比例大小5片,跟著講師講說步驟,完成精緻討喜作品。
「認識台灣特色茶」班學員廖清平分享,玉米外衣華麗變身成為漂亮小花,未來可為人文茶席增添一抹亮麗風景,玉米真是個寶呀,應該好好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民眾吳彥延回饋,在嘉義農友種苗公司上班,經朋友傳遞訊息參加此講座,了知植物生態有相生相剋,玉米田底下可種植生態相近的南瓜或豆子,可高效土地耕作並增加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