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


【人間社 劉璧華 彰化報導】

由彰化社區大學主辦、佛光山福山寺協辦的「114年度春季班公民素養周講座」,於4月28日邀請到第50屆金鐘獎最佳男配角得主、電影演員兼導演的蘇達,主講「扭轉微歧視,解構隱形偏見」。以自身經驗分享微歧視的觀察與轉化,吸引彰化社大百位師生熱情參與。現場「鋼琴電子琴快樂彈班」張怡嬅師生彈奏優雅組曲揭開序幕。

彰化社區大學副校長妙宥法師致贈結緣品給蘇達,並分享佛教中對「平等」的重視。妙宥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教誨:「人我平等就是沒有你我、高低、大小、對錯的差別。」這麼說不是沒有對錯,而是「同中有異,異中存同」,勉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以平等心看待每一個人,從而帶來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與幸福。

蘇達開場即破題:「何謂微歧視?與歧視有何不同?」指出微歧視常見於日常交流之中,行為者多無意識,但卻讓人感到隱隱不舒服;而真正的歧視則帶有明顯惡意和攻擊性。提醒大家日常無心的一句話、一個舉止,都可能帶著微歧視,應該提高覺察力,避免無意中傷害他人。

蘇達分享自己擁有鄒族、賽德克族與漢族血統。進入演藝圈後,雖因出演《賽德克・巴萊》中的「花岡二郎」一角成名,但也深刻感受到因原住民身分而被標籤化、定型的無力與痛楚。坦言面對社會對原住民族的誤解與扭曲形象,自己內心猶如刀割,但也在痛苦中學會堅持自我與轉化偏見。

講座中,蘇達提出一個重要的方法:「將心比心」。鼓勵大家在與人互動時,主動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對方,會有什麼感受?」以及生活中當怒氣將起時,練習深呼吸、暫停幾秒,想一想「我說什麼話,才能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言語和態度,不僅可以減少誤會與傷害,更能真正拉近彼此距離,讓善意落實在生活每一刻。

關於「如何提升機遇與好運」,蘇達以自身經驗分享,改變心態、決定為對方著想,是重要關鍵。舉例,即使遇到態度不佳的店員,試著注視眼睛並真誠地說聲「謝謝」,結果常常發現對方態度軟化,自己也保持了平靜與好心情。相信當一個人的心念與行為改變時,周圍的人事物也會逐漸正向發展,運氣自然跟著變好。

講座尾聲,蘇達分享榮獲金鐘獎的頒獎剪輯,以及即將於年底上映的首部自編自導電影,劇中融合一路走來的生命體悟,希望透過電影,讓更多人看見:每一個微小的善意,每一次心念的轉變,都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與希望。

學員李燕琴分享心得,原本以為「微歧視」只是簡單的「看不起」,聽完講座後才理解,原來微歧視更深藏在許多日常無意識的言語之中。感謝講師的分享,要學習以「將心比心」的方式與人相處,真正把善意落實在生活中,也感謝彰化社大辦理這麼有意義的一場講座。

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圖片1
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圖片2
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圖片3
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圖片4
彰化社大公民講座 解構微歧視的人生智慧圖片5

.